星期三, 12月 06, 2006

醫生.jpg「我自問:難道我只是想拍一部讓大家在戲院哭成一團的電影嗎?如果是這樣的話,那麼放一顆催淚彈就好了,根本不用拍電影。」

~導演的話







我承認,在電影開始不久後,我開始有些坐立難安。身體不適,頭痛難耐,中途到廁所催吐未成,又回去把電影看完。走出戲院,我猛力吸了幾口新鮮空氣,轉身騎著摩托車回家。當時,的確是有點後悔踏入戲院。

直到我坐在我的iBook前,重新回顧昨晚的黑白畫面,觀看相關的資料,才像一杯回甘的好茶,在口中回味無窮。《醫生》主角是來自台灣竹東,目前居住美國的外科醫師:溫醫師。1996年,來自台灣的爺爺奶奶到美來訪,7月4日傍晚,溫醫師十三歲的兒子:溫昱和(Felix)在房間上弔自殺。7年後,來自秘魯罹患神經外皮層瘤的Sebastian來到美國接受溫醫師的治療,Sebastian和Felix有許多相近之處,溫醫師在治療的同時,亦檢視自己的傷口。「無盡的思念」如何治癒?這是個龐大而複雜的主題,導演以黑白的畫面,冷調的風格來表達一個父親如何處理喪子之痛,乍見之下,似乎少了點溫暖的感動,但冷靜的陳述和隱藏其後的巨大的思念卻形成一種強力的對比張力,必須在理性的沈澱後,才能感受到。表面上,思念的情緒未能飽滿的呈現,但其實在黑白畫面的冷靜呈現下,更見喪子哀戚。

溫醫師做為一名醫師,治療是他的天職,他必須和病人一起面對死亡,但另一方面,他也是個病人,他深受思念之苦。Sebastian和Felix是個極佳的對比, Felix早在1996年死去,Sebastian則是逐漸邁向死亡,最後也無可避免地死去。死亡既已無可避免,死亡後隨之而來的思念自然更是無法避免,無法治療。片中溫醫師提到癌症的預後,便是對死亡/思念最佳的指涉。癌症一方面指涉死亡,另一方亦指涉思念,因為即使剩下5,6個癌細胞,還是有可能復發,思念不也如此,看似事過境遷,但難保那天又觸景傷情,思念的情緒又如海浪般襲來。

看完這部片子,在電影院中的你,所流下的眼淚或許會比你為韓劇流的還少很多,但只要你在回家的路上,在腦海中翻閱黑白的鏡頭,想想溫醫師看似冷靜的陳述,然後你就會感到一股強大的感動,湧上心頭。








2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台灣男大學生有部分有催吐行為

你有有啊...
這部紀錄片我看過
可惜沒得獎
敗給勵志記錄片:奇蹟的夏天
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iloveuk&article_id=4947056

Vicky 提到...

Ivy您好:請問哪裡可以買到您說的這部記錄片呢?或者您知道此片的名字? 就是您說內容有:台灣男大學生有部分有催吐行為.....